close
內容來自hexun新聞
院線第一股上影之謎
理財周報記者 王小莓/上海報道光影浮塵。在上世紀影視界呼風喚雨的老字號電影制片廠們在民營影視公司的沖擊下分崩離析,在沉默中消亡還是在沉默中奮起?上海漕溪北路595號正在預謀一場復興。近日,在證監會披露瞭第一批擬上市企業名單中,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影”)赫然在列,這就意味著:原本已經爭搶瞭兩年無果的“院線第一股”又陡增懸念,而且是國資背景的上影。早在2012年,萬達院線和廣州金逸影視傳媒(簡稱“金逸影視”)就開始爭搶“院線第一股”,半路殺出一個國資背景的上影,估計萬達和金逸都倒抽瞭一口冷氣。作為幾乎和新中國一起誕生的老牌電影廠,上影在中國電影界的地位毋庸置疑,業務更是貫穿電影的制片、發行、院線和影院的全產業運作。而成立僅有10年左右時間的民營企業萬達院線和金逸影視則靠著在影院的深耕,在全國影院連鎖中占據一席之地。尤其是萬達,以其獨有的商業模式成為影院連鎖的老大。在目前影院的競爭格局中,萬達以票房收入連續三年全國第一的業績穩坐頭把交椅,上影旗下的聯合院線連續兩年位居第二,金逸影院徘徊在五六名。表面上看,這場民營與國企的爭奪似乎勢均力敵,究竟“院線第一股”的美譽花落誰傢尚未可知,但揭開雙方的真面目後,玄機暗藏。上影募投9億擴張,影院加速跑馬圈地目前,中國電影產業核心業務環節包括電影制片、發行、院線以及影院等;當然還包括電影投融資以及電影音像制品等其他渠道版權經營業務,與核心業務環節結合,形成完整的“大電影”產業。作為下遊的院線和影院,即影片放映的渠道,民族證券傳媒行業分析師鄭平將其稱為“價值兌現的出口”。“院線實際上掌握瞭發行,相當於一個連鎖的終端,基於這個平臺還有很多衍生的價值。除瞭電影票之外,還有宣發、投資、零售、廣告、媒體等。”浙商創投合夥人李先文這樣告訴理財周報(微信公眾號:Money-week)記者。“電影產業鏈的分成基本上有一個行業慣例,廣電總局收營業稅等大概是3.3%,制片比如華誼兄弟(300027,股吧)最多能拿到43%到45%,發行比如光線傳媒(300251,股吧)這樣的能拿到3%到10%,甚至13%到15%不等。下遊院線和電影院合計能拿到50%左右,院線一般拿3%到5%。”鄭平這樣告訴理財周報記者。從分成比例看,“渠道為王”依然適應在電影領域。除瞭高分成外,與風險較大的制片相比,影院的收益更加穩定。這可以解釋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資本願意大量投資擴建影院;二是上影在打包上市的業務中,沒有把風險較高的制片業務納入其中。當然,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國電影產業的高速發展,根據上影的招股說明書顯示:近年來,電影產業綜合收入(包括電影票房、海外電影銷售及國內非票房收入)從2008年度的76億元上升至2012年度的21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9%,遠高於同期GDP增速。其中,在城鎮化與人口消費水平提升的帶動下,觀影消費的增長成為電影產業收入的主要驅動因素。2013年,電影票房收入達到217.69億元,較2012年進一步增長27.51%。以電影票房收入衡量,我國電影市場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公教貸款率利信貸年息二大電影市場。電影市場的繁榮帶動院線的高速增長,根據OBS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銀幕數量以同比41.3%的增速高居第一,印度以10.8%的增速位居第二,而票房第一大國美國則為0.7%。雖然銀幕數量增速第一,但從市場規模角度衡量,中國電影消費市場仍有較大增長空間。觀影習慣是決定電影市場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標,根據國傢統計局的相關數據顯示:從人均年觀影次數來看,中國城鎮人口的影院觀影習慣目前正在形成,城鎮人口年平均觀影次數由2008年的0.23次提升為2012年的0.65次,2013年則進一步上升至0.84次,但是與美歐日韓等電影發達國傢或地區差距巨大,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在全球主要電影市場中,2012年,美國平均每人每年去影院觀看影片4.00次,位居第一,這一水平相當於中國城鎮人口平均觀影人次的4.8倍,其他四個歐洲國傢的平均水平為2.20次,而亞洲的韓國和日本的人均觀影次數也分別達到3.90次/年及1.20次/年。由此可見,中國的電影市場潛力巨大,影院的跑馬圈地也如火如荼,而且有集中化趨勢。根據國傢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前五大院線占據全國票房的46%的市場份額,分別為萬達、聯和院線、中影星美、廣東大地、中影南方新幹線,所占據的市場份額分別為北京萬達14.5%,上海聯合8.6%,中影星美8.4%,廣東大地7.3%,中影南方新幹線7.1%。以萬達為例,從2011年至2013年,萬達三年的影院數分別為83傢、113傢以及142傢。瘋狂擴張的背後,帶來的是票房和市場份額的不斷攀升,所以,自2011年到2013年,萬達院線的票房收入與市場份額分別是,17.8億元、13.61%;24.6億元、14.39%;31.6億元、14.52%。對電影產業的終端影院來說,跑馬圈地才是當務之急。因為電影院的特殊性,其選址具有排他性,人流密度大、消費水平高以及商業價值大的商圈往往是影院經營的理想地點,而鑒於此等商圈的稀缺性以及影院進駐後產生的較高的市場壁壘,對競爭對手來說,註定是先下手為強。於是,無論是上影還是萬達、金逸,其募集資金的主要用途就是擴張影院。根據上影的招股說明書顯示:本項目擬在14個城市投資建設34個現代化多廳影院,項目估算總投資額為76,915萬元,其中擬使用本次發行募集資金74,247萬元。另外,擬用募集資金中的6,280萬元用於影院改造升級項目,擬在14個現有旗下影城改建2個IMAX廳、11個4D影廳和11個全景聲影廳。而萬達的招股說明書顯示,此次募集的20億元,將有16億元用於新建50傢影院,510塊銀幕數,12塊IMAX銀幕數。其餘4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上影發行業務難望華誼光線項背與萬達和金逸相比,在電影產業鏈中,上海電影集團具有完備的上下遊產業鏈,但此次上影裝入上市公司的業務僅為發行、院線和影院。在招股說明書中,上影是這樣介紹的:本公司的主營業務為電影發行及放映業務,具體包括電影發行和版權銷售、院線經營以及影院投資、開發和經營業務。公司是行業內少數形成“專業化發行公司+綜合型院線+高端影院經營”的完整電影發行放映產業鏈的公司,在電影發行及放映業務的各個領域均具有領先的市場地位。但有分析人士指出,上影集團旗下資產在內容環節的競爭力不及華誼等民營企業,選擇以中下遊資源先行上市很可能是出於這一原因。甚至有人認為上影除瞭發行和院線,其他資產的質量不是很理想,打包上市可能影響市值。而從估值的角度看,在電影行業的產業鏈上,制片環節是最無法估量盈利的一環,因為盈利的波動性較大,無法預估將來的影片是否盈利。根據資料顯示,上海電影集團旗下擁有上海電影制片廠、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等上遊資產。出品的部分電影和電視劇包括有《鄧小平1928》、《生死抉擇》、《紅河谷》、《緊急迫降》、《美麗上海》、《城南舊事》、《一江春水向東流》、《2046》等;動畫片包括《寶蓮燈》、《隋唐英雄傳》、《我為歌狂》、《大鬧天空》、《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科教片有《敦煌藝術》、《葉面施肥》、《遺傳工程初探》、《蜜蜂王國》、《萬裡長城》等。雖然影片的品類齊全,但在市場上賣座的影片並不多,尤其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早已逐漸沒落。這與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華策影視(300133,股吧)等一批後期民企制作出的叫好又賣座的一系列影視劇相比,比如票房過億的《畫皮》、《集結號》、《泰囧》、《一九四二》、《非誠勿擾》、《小時代》、《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夥人》、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飛馬奇遇記》等,上影集團明顯捉襟見肘。尤其是華誼兄弟,在國內影片制作中“制片一哥”的地位目前尚無人能撼動。僅在2013年推出的7部電影,票房全部過億,營業收入近14億。與後起之秀的民營企業相比,上影集團顯得有些老態龍鐘。即使在上市時選擇上影引以為傲的中下遊資產,其實也面臨著極大的競爭壓力。雖然上影是全國最早從事市場化電影發行業務、累計發行影片最多的專業化電影發行公司之一,完成瞭《關雲長》、《辛亥革命》、《趙氏孤兒》、《北京愛上西雅圖》等具有影響力的影片發行。 2013年度,上影參與發行(包括全國及聯合)的影片票房收入達到10.96億元,發行的影片包括《北京遇上西雅圖》、《風暴》、《盲探》等。但其面臨的更強大的對手不容忽視。根據中國電影傢協會的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度,除中影集團及華影公司外,按照票房收入衡量的前五名發行公司為華誼兄弟、光線影業、博納影業、美亞華天下及樂視影業(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視影業”)。上影並不在前5之列。華誼兄弟是除中影集團及華影公司以外的,國內最大的電影發行公司,2012年發行7部影片,票房收入21.4億。光線影業在發行上的優勢也毋庸置疑,2012年發行11部影片,票房收入為14.3億元。博納影業2012年發行10部,票房收入6.7億元。上升最快的當數樂視影業,雖然成立僅三年,但成立第二年就以7部影片4.4億元票房收入的業績躋身第五。而且這四傢影視公司都是上市公司,都參與影片制作。與上述四傢上市公司相比,上影的發行業務為專業的第三方發行業務,不參與影片制作,這使得在優質影片的發行業務競爭上處於弱勢地位。“賺不到錢的爆米花”,市場份額逐漸下降在打包上市的三個業務中,上影最引以為豪的業務就是院線業務,但卻遭遇瞭勁敵萬達院線。根據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的數據顯示:2013年度,按照票房收入衡量的前五名電影院線為萬達院線、聯和院線、中影星美院線、廣東大地院線及中影南方新幹線。其中萬達院線以31.6億的票房占據14.5%的市場份額,高居第一;而上影以18.8億元的票房占據8.6%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二。萬達院線的市場份額幾乎是上影的一倍,而從2011年到2013年的市場份額發展趨勢看,萬達院線節節攀升,分別為13.6%,14.4%和14.5%,但上影的市場份額卻逐步下滑,分別為10.5%,9.7%和8.6%。第三名中影星美似有趕超上影之勢,2013年的市場份額為8.4%,不可小覷的一支力量來自第五名中影南方新幹線,這三年正以逐步攀升的市場份額追趕,2013年的市場份額為7.1%。萬達院線市場份額的增長來自影院的不斷擴張。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顯示,自2011年到2013年,萬達影院三年的影院數為83傢、113傢以及142傢。截至2013年底,萬達院線旗下有142傢影院,銀幕數為1247個。而上影股份截至2013年旗下共有228傢影院,銀幕數為1223,其2011和2012年旗下影院分別為174和202傢,但上影和萬達采用不同的影院經營模式。據瞭解,目前院線經營模式可分為資產聯結為主、簽約加盟為主及兩者並重的綜合型院線三類。資產聯結為主的院線公司以自身資本直接投資建設旗下影院,以內部管理的方式進行具體的發行放映業務的經營和管理;簽約加盟的院線公司旗下影院主要以簽約方式加盟院線,以供片為紐帶聯接,以外部交易的方式進行與影院之間的發行放映業務的經營和管理;綜合型院線兼具以上兩者的特征,具有資產聯結關系的影院及加盟供片關系的影院所貢獻的票房收入並重。萬達采用的影院經驗模式是資產聯結型,而上影股份采用的是以簽約加盟為主的方式,2011年到2013年,上影股份具有資產聯結關系的影院分別是24、26和28傢,所占比重為14%、13%和12%,比重逐年降低。“上影的優勢更多的是一個地緣優勢,以上海為中心,帶動瞭一個院線加盟的體系。”浙商創投的合夥人李先文這樣告訴理財周報(微信公眾號:Money-week)記者。作為中國的票房重鎮城市,上海是僅次於北京的票倉,其次是浙江和江蘇。而江浙滬正是上影自有影院的大本營,雖然隻有28傢自有影院,但票房收入卻占比高達32%。“加盟相當於輸出一種品牌,這個實際上來講賺的利潤很小的,加盟相對於直營來講,控制力完全不一樣的。加盟的片子經過上影走,但零售肯定是自己的,比如爆米花的利潤肯定是電影院自己留存瞭。有一句話說:電影院真正賺錢的,不單單靠片子來賺錢,真正毛利率最高的反而是貨品。如果是直營的話,等於說貨品的毛利是自己賺取的。萬達是直營的,即凡是進入電影院,每一筆收入都是進萬達自己的賬的,上影加盟的電影院隻有票房的分成進上影的賬,賣品算加盟電影院自己的營收,等於說毛利率比較高的一部分沒有進上影的賬。”李先文這樣分析兩種模式,這也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萬達的毛利率幾乎是上影的一倍。從財報數據來看,2011年-2013年,上影股份分別實現營收4.14億元、4.73億元和5.78億元,同期分別實現凈利潤8492.61萬元、1.04億元和1.39億元,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36.84%、35.79%和32.02%,電影放映業務毛利率下滑是主要原因。而萬達院線,2011年-2013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2.09億元、30.31億元和40.23億元,同期分別實現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3.05億元、3.88億元和6.03億元。從毛利率指標來看,萬達院線的盈利能力仍在不斷提升,2011年-2013年,毛利率分別為64.60%、64.86%和66.04%。從財務數據看,萬達營收幾乎是上影的十倍,凈利潤是上影的近6倍,毛利率為上影的2倍。從雙方的營收構成看,萬達分為“影片票房收入”、“賣品收入”和“其他”,2013年,在主營業務中,萬達院線的“影片票房收入”為30.87億元,占比77%,包含售賣爆米花在內的“賣品收入”約為4.78億元,占比12%,賣品收入占比呈不斷攀升之勢。因為是加盟模式為主,上影的營收構成相對復雜,包括“電影放映收入”、“電影發行收入”、“賣品收入”、“版權收入”、“管理服務收入”,其中2013年電影放映收入3.87億元,占比79%,賣品收入3199萬,占比約7%,總體呈增長態勢。從影院分佈的區域來看,上影主要以上海為中心,占據上海的優勢地段,其中在上海市場中的份額連續三年接近50%,並逐步拓展在其他地區的份額。目前,上影資產聯結影院已拓展到全國12個城市。此外,公司已在江陰、湛江等地設立影城子公司,將穩步拓展公司的資產聯結影院規模。與上影相比,萬達影院佈局范圍更廣,主要進駐在萬達廣場中,隨著萬達商業地產的佈局而擴張,至今,已經進駐到全國70多個城市中,以北京為重心,已經滲透到二三線城市。上影尷尬:全而不強“上影股份涉及的部分其實蠻多的,但沒有哪一個環節是非常強的,比如像票房、貨品、分佈區域等都排不瞭第一,因為國企的背景,什麼都能做,等於打瞭一個包,上市也是可以的。但沒有哪一個是最強的。”一位在影視行業投資多年的投資人這樣告訴理財周報記者。“上影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它是國資背景,和廣電總局的關系也好一點。”一位媒體行業的分析師對理財周報記者直言。但上影股份在招股說明書中將自己的優勢就歸結為:(1)形成完整發行放映產業佈局,具有垂直一體化的協同發展優勢;(2)在各個業務環節均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能力;(3)擁有長期的專業化運營經驗;(4)院線及自有影片進入全國重要票房市場,具區位經營優勢;(5)擁有良好的品牌形象;(6)形成多層次、專業化的人才儲備。藝恩咨詢的分析師楊洋將上影股份的核心競爭力歸結為以下兩點:一是完整的產業鏈架構,制發放一體,故事片、電視劇、影視片、紀錄片等多片種,影視基地、後期制作、院線;二是國企資源優勢。與上影相比,業內人士似乎更看好萬達院線。“萬達優勢在於其院線為資產聯結型,所有影院可完全實現"四個統一"即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發行放映機制,而加盟型院線做不到。這為萬達自己的片子奠定瞭排片保證。而上影以加盟影院為主,院線自主權不大,此外賣品、廣告、場租等收入也受影響。萬達影院背靠萬達集團商業地產優勢,以萬達商業廣場為主導、以萬達影城、萬千百貨、萬達酒店為側翼的高速發展模式,能夠為萬達影院形成觀影導流,這是上影股份所不具備的核心優勢。”楊洋這樣告訴理財周報記者。此外,萬達不隻是影院院線,萬達集團旗下萬達影視是集制作發行於一體的影視公司,目前已經制作發行瞭一些片子,如《北京愛情故事》、《警察故事2013》、《催眠大師》等。“萬達院線在上遊的投資還是很多的,實際上他們掌握瞭渠道、掌握瞭終端,對上遊是有一個很強的溢價能力的。假如一部電影有萬達的投資的話,對萬達院線來說,就等於吃瞭一顆定心丸,最起碼萬達會幫他去排片、推廣等,使得票房有保障。”在影視投資多年的李先文更看好萬達,而且他在投資圈投過的包括電影電視劇萬達投的也不在少數。盡管萬達並沒有把這塊業務包裝上市,但從王健林對文化產業的雄心不難想象,未來的萬達影院成為全產業鏈業務指日可待。2013年動工的青島東方影都就是一個起點,這是萬達集團在青島投資500億元建設的全球投資規模最大的影視產業基地。除此以外,2012年,萬達收購AMC公司,意味著萬達將同時擁有全球排名第二的AMC院線和亞洲排名第一的萬達院線,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影院線運營商,占有全球行業10%左右的市場份額。這些資本運作都極大地增強瞭萬達在院線的競爭力。“萬達最大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它伴隨著大型的Shopping Mall和商業廣場,這種商業廣場的發展路徑使它得到瞭核心競爭力,這是由它的商業模式決定的。”李先文補充道。他認為上影股份的加盟模式還面臨著不確定的因素,比如加盟的影院不願意再與上影合作等等。對於未來雙方的業績上升空間,李先文認為,萬達院線的模式比較簡單,直營模式就是靠擴張帶來復制性收入,往上遊延伸可能帶來更多的收入。對萬達來講,這方面也可以做,才是真正的全產業鏈。而上影股份應該多做直營,直營的毛利率高,能提升整體毛利率。“上影畢竟是國企,體量可以,但地域性過強,萬達是伴著商業地產走,按道理來講,它的想象空間和UP值,我個人覺得可能會高一點。如果讓我來買股票的話,我肯定買萬達的。當然要看估值,萬達的想象空間和業務的紮實程度絕對要高於上影。”李先文這樣對理財周報記者說道,如果不是因為萬達的投資成本過高,李先文也會投資萬達,畢竟萬達背後已經潛藏瞭10傢PE。而李先文仍在關註影院投資,考察過一些三四線的影院連鎖項目。與影視公司不同,院線的估值是怎樣的呢?“估值就還是會按照文化產業來估值,估值會相對較高。如果到時是第一股的話,估值就會更高瞭。發行市盈率應該在20倍到30倍之間”,李先文這樣告訴理財周報記者。而鄭平則持更加保守的觀點,他認為估值在15倍左右。所以無論是民營還是國企,都在爭搶“院線第一股”。但是即使能夠實現成功上市,院線股也要經過一個煎熬的過程:一個方面是募集資金瘋狂地去擴張影院,另一方面則是面臨著上座率不高的尷尬,目前全國影院平均上座率僅有15%左右。而且一個新建影院的盈利周期一般是3年到5年時間,如果8年還不能盈利,基本就很難盈利瞭。這意味著擴建新的影院會侵蝕原有的利潤,甚至有可能轉贏為虧。“這個是財務性的指標,但總體價值還是會更大的,就跟互聯網的道理一樣,首先還是要擴張,目前還處於在跑馬圈地的階段,因為要占據一定的資源。”李先文這樣對理財周報記者解釋道。不管怎樣,“院線第一股”的懸念及未來的發展前景還有待時間揭開。(更多獨傢報道請關註新浪微博@理財周報,微信公眾號money-week,以及在蘋果商店及其他應用市場下載理財周報APP)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4-04-28/164306965.html
房屋貸款轉貸
院線第一股上影之謎
理財周報記者 王小莓/上海報道光影浮塵。在上世紀影視界呼風喚雨的老字號電影制片廠們在民營影視公司的沖擊下分崩離析,在沉默中消亡還是在沉默中奮起?上海漕溪北路595號正在預謀一場復興。近日,在證監會披露瞭第一批擬上市企業名單中,上海電影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上影”)赫然在列,這就意味著:原本已經爭搶瞭兩年無果的“院線第一股”又陡增懸念,而且是國資背景的上影。早在2012年,萬達院線和廣州金逸影視傳媒(簡稱“金逸影視”)就開始爭搶“院線第一股”,半路殺出一個國資背景的上影,估計萬達和金逸都倒抽瞭一口冷氣。作為幾乎和新中國一起誕生的老牌電影廠,上影在中國電影界的地位毋庸置疑,業務更是貫穿電影的制片、發行、院線和影院的全產業運作。而成立僅有10年左右時間的民營企業萬達院線和金逸影視則靠著在影院的深耕,在全國影院連鎖中占據一席之地。尤其是萬達,以其獨有的商業模式成為影院連鎖的老大。在目前影院的競爭格局中,萬達以票房收入連續三年全國第一的業績穩坐頭把交椅,上影旗下的聯合院線連續兩年位居第二,金逸影院徘徊在五六名。表面上看,這場民營與國企的爭奪似乎勢均力敵,究竟“院線第一股”的美譽花落誰傢尚未可知,但揭開雙方的真面目後,玄機暗藏。上影募投9億擴張,影院加速跑馬圈地目前,中國電影產業核心業務環節包括電影制片、發行、院線以及影院等;當然還包括電影投融資以及電影音像制品等其他渠道版權經營業務,與核心業務環節結合,形成完整的“大電影”產業。作為下遊的院線和影院,即影片放映的渠道,民族證券傳媒行業分析師鄭平將其稱為“價值兌現的出口”。“院線實際上掌握瞭發行,相當於一個連鎖的終端,基於這個平臺還有很多衍生的價值。除瞭電影票之外,還有宣發、投資、零售、廣告、媒體等。”浙商創投合夥人李先文這樣告訴理財周報(微信公眾號:Money-week)記者。“電影產業鏈的分成基本上有一個行業慣例,廣電總局收營業稅等大概是3.3%,制片比如華誼兄弟(300027,股吧)最多能拿到43%到45%,發行比如光線傳媒(300251,股吧)這樣的能拿到3%到10%,甚至13%到15%不等。下遊院線和電影院合計能拿到50%左右,院線一般拿3%到5%。”鄭平這樣告訴理財周報記者。從分成比例看,“渠道為王”依然適應在電影領域。除瞭高分成外,與風險較大的制片相比,影院的收益更加穩定。這可以解釋兩個問題:一是為什麼資本願意大量投資擴建影院;二是上影在打包上市的業務中,沒有把風險較高的制片業務納入其中。當然,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國電影產業的高速發展,根據上影的招股說明書顯示:近年來,電影產業綜合收入(包括電影票房、海外電影銷售及國內非票房收入)從2008年度的76億元上升至2012年度的211億元,年均復合增長率達到29%,遠高於同期GDP增速。其中,在城鎮化與人口消費水平提升的帶動下,觀影消費的增長成為電影產業收入的主要驅動因素。2013年,電影票房收入達到217.69億元,較2012年進一步增長27.51%。以電影票房收入衡量,我國電影市場已經成為僅次於美國的全球第公教貸款率利信貸年息二大電影市場。電影市場的繁榮帶動院線的高速增長,根據OBS的數據顯示,2012年中國銀幕數量以同比41.3%的增速高居第一,印度以10.8%的增速位居第二,而票房第一大國美國則為0.7%。雖然銀幕數量增速第一,但從市場規模角度衡量,中國電影消費市場仍有較大增長空間。觀影習慣是決定電影市場成熟程度的重要指標,根據國傢統計局的相關數據顯示:從人均年觀影次數來看,中國城鎮人口的影院觀影習慣目前正在形成,城鎮人口年平均觀影次數由2008年的0.23次提升為2012年的0.65次,2013年則進一步上升至0.84次,但是與美歐日韓等電影發達國傢或地區差距巨大,仍有較大的發展空間。在全球主要電影市場中,2012年,美國平均每人每年去影院觀看影片4.00次,位居第一,這一水平相當於中國城鎮人口平均觀影人次的4.8倍,其他四個歐洲國傢的平均水平為2.20次,而亞洲的韓國和日本的人均觀影次數也分別達到3.90次/年及1.20次/年。由此可見,中國的電影市場潛力巨大,影院的跑馬圈地也如火如荼,而且有集中化趨勢。根據國傢新聞出版廣電總局的統計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前五大院線占據全國票房的46%的市場份額,分別為萬達、聯和院線、中影星美、廣東大地、中影南方新幹線,所占據的市場份額分別為北京萬達14.5%,上海聯合8.6%,中影星美8.4%,廣東大地7.3%,中影南方新幹線7.1%。以萬達為例,從2011年至2013年,萬達三年的影院數分別為83傢、113傢以及142傢。瘋狂擴張的背後,帶來的是票房和市場份額的不斷攀升,所以,自2011年到2013年,萬達院線的票房收入與市場份額分別是,17.8億元、13.61%;24.6億元、14.39%;31.6億元、14.52%。對電影產業的終端影院來說,跑馬圈地才是當務之急。因為電影院的特殊性,其選址具有排他性,人流密度大、消費水平高以及商業價值大的商圈往往是影院經營的理想地點,而鑒於此等商圈的稀缺性以及影院進駐後產生的較高的市場壁壘,對競爭對手來說,註定是先下手為強。於是,無論是上影還是萬達、金逸,其募集資金的主要用途就是擴張影院。根據上影的招股說明書顯示:本項目擬在14個城市投資建設34個現代化多廳影院,項目估算總投資額為76,915萬元,其中擬使用本次發行募集資金74,247萬元。另外,擬用募集資金中的6,280萬元用於影院改造升級項目,擬在14個現有旗下影城改建2個IMAX廳、11個4D影廳和11個全景聲影廳。而萬達的招股說明書顯示,此次募集的20億元,將有16億元用於新建50傢影院,510塊銀幕數,12塊IMAX銀幕數。其餘4億元用於補充流動資金。上影發行業務難望華誼光線項背與萬達和金逸相比,在電影產業鏈中,上海電影集團具有完備的上下遊產業鏈,但此次上影裝入上市公司的業務僅為發行、院線和影院。在招股說明書中,上影是這樣介紹的:本公司的主營業務為電影發行及放映業務,具體包括電影發行和版權銷售、院線經營以及影院投資、開發和經營業務。公司是行業內少數形成“專業化發行公司+綜合型院線+高端影院經營”的完整電影發行放映產業鏈的公司,在電影發行及放映業務的各個領域均具有領先的市場地位。但有分析人士指出,上影集團旗下資產在內容環節的競爭力不及華誼等民營企業,選擇以中下遊資源先行上市很可能是出於這一原因。甚至有人認為上影除瞭發行和院線,其他資產的質量不是很理想,打包上市可能影響市值。而從估值的角度看,在電影行業的產業鏈上,制片環節是最無法估量盈利的一環,因為盈利的波動性較大,無法預估將來的影片是否盈利。根據資料顯示,上海電影集團旗下擁有上海電影制片廠、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上海電影譯制廠、上海科學教育電影制片廠等上遊資產。出品的部分電影和電視劇包括有《鄧小平1928》、《生死抉擇》、《紅河谷》、《緊急迫降》、《美麗上海》、《城南舊事》、《一江春水向東流》、《2046》等;動畫片包括《寶蓮燈》、《隋唐英雄傳》、《我為歌狂》、《大鬧天空》、《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等;科教片有《敦煌藝術》、《葉面施肥》、《遺傳工程初探》、《蜜蜂王國》、《萬裡長城》等。雖然影片的品類齊全,但在市場上賣座的影片並不多,尤其是上海美術電影制片廠早已逐漸沒落。這與華誼兄弟、光線傳媒、華策影視(300133,股吧)等一批後期民企制作出的叫好又賣座的一系列影視劇相比,比如票房過億的《畫皮》、《集結號》、《泰囧》、《一九四二》、《非誠勿擾》、《小時代》、《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中國合夥人》、動畫片《喜羊羊與灰太狼之飛馬奇遇記》等,上影集團明顯捉襟見肘。尤其是華誼兄弟,在國內影片制作中“制片一哥”的地位目前尚無人能撼動。僅在2013年推出的7部電影,票房全部過億,營業收入近14億。與後起之秀的民營企業相比,上影集團顯得有些老態龍鐘。即使在上市時選擇上影引以為傲的中下遊資產,其實也面臨著極大的競爭壓力。雖然上影是全國最早從事市場化電影發行業務、累計發行影片最多的專業化電影發行公司之一,完成瞭《關雲長》、《辛亥革命》、《趙氏孤兒》、《北京愛上西雅圖》等具有影響力的影片發行。 2013年度,上影參與發行(包括全國及聯合)的影片票房收入達到10.96億元,發行的影片包括《北京遇上西雅圖》、《風暴》、《盲探》等。但其面臨的更強大的對手不容忽視。根據中國電影傢協會的公開資料顯示:2012年度,除中影集團及華影公司外,按照票房收入衡量的前五名發行公司為華誼兄弟、光線影業、博納影業、美亞華天下及樂視影業(北京)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樂視影業”)。上影並不在前5之列。華誼兄弟是除中影集團及華影公司以外的,國內最大的電影發行公司,2012年發行7部影片,票房收入21.4億。光線影業在發行上的優勢也毋庸置疑,2012年發行11部影片,票房收入為14.3億元。博納影業2012年發行10部,票房收入6.7億元。上升最快的當數樂視影業,雖然成立僅三年,但成立第二年就以7部影片4.4億元票房收入的業績躋身第五。而且這四傢影視公司都是上市公司,都參與影片制作。與上述四傢上市公司相比,上影的發行業務為專業的第三方發行業務,不參與影片制作,這使得在優質影片的發行業務競爭上處於弱勢地位。“賺不到錢的爆米花”,市場份額逐漸下降在打包上市的三個業務中,上影最引以為豪的業務就是院線業務,但卻遭遇瞭勁敵萬達院線。根據中國電影發行放映協會的數據顯示:2013年度,按照票房收入衡量的前五名電影院線為萬達院線、聯和院線、中影星美院線、廣東大地院線及中影南方新幹線。其中萬達院線以31.6億的票房占據14.5%的市場份額,高居第一;而上影以18.8億元的票房占據8.6%的市場份額,位列第二。萬達院線的市場份額幾乎是上影的一倍,而從2011年到2013年的市場份額發展趨勢看,萬達院線節節攀升,分別為13.6%,14.4%和14.5%,但上影的市場份額卻逐步下滑,分別為10.5%,9.7%和8.6%。第三名中影星美似有趕超上影之勢,2013年的市場份額為8.4%,不可小覷的一支力量來自第五名中影南方新幹線,這三年正以逐步攀升的市場份額追趕,2013年的市場份額為7.1%。萬達院線市場份額的增長來自影院的不斷擴張。招股書披露的數據顯示,自2011年到2013年,萬達影院三年的影院數為83傢、113傢以及142傢。截至2013年底,萬達院線旗下有142傢影院,銀幕數為1247個。而上影股份截至2013年旗下共有228傢影院,銀幕數為1223,其2011和2012年旗下影院分別為174和202傢,但上影和萬達采用不同的影院經營模式。據瞭解,目前院線經營模式可分為資產聯結為主、簽約加盟為主及兩者並重的綜合型院線三類。資產聯結為主的院線公司以自身資本直接投資建設旗下影院,以內部管理的方式進行具體的發行放映業務的經營和管理;簽約加盟的院線公司旗下影院主要以簽約方式加盟院線,以供片為紐帶聯接,以外部交易的方式進行與影院之間的發行放映業務的經營和管理;綜合型院線兼具以上兩者的特征,具有資產聯結關系的影院及加盟供片關系的影院所貢獻的票房收入並重。萬達采用的影院經驗模式是資產聯結型,而上影股份采用的是以簽約加盟為主的方式,2011年到2013年,上影股份具有資產聯結關系的影院分別是24、26和28傢,所占比重為14%、13%和12%,比重逐年降低。“上影的優勢更多的是一個地緣優勢,以上海為中心,帶動瞭一個院線加盟的體系。”浙商創投的合夥人李先文這樣告訴理財周報(微信公眾號:Money-week)記者。作為中國的票房重鎮城市,上海是僅次於北京的票倉,其次是浙江和江蘇。而江浙滬正是上影自有影院的大本營,雖然隻有28傢自有影院,但票房收入卻占比高達32%。“加盟相當於輸出一種品牌,這個實際上來講賺的利潤很小的,加盟相對於直營來講,控制力完全不一樣的。加盟的片子經過上影走,但零售肯定是自己的,比如爆米花的利潤肯定是電影院自己留存瞭。有一句話說:電影院真正賺錢的,不單單靠片子來賺錢,真正毛利率最高的反而是貨品。如果是直營的話,等於說貨品的毛利是自己賺取的。萬達是直營的,即凡是進入電影院,每一筆收入都是進萬達自己的賬的,上影加盟的電影院隻有票房的分成進上影的賬,賣品算加盟電影院自己的營收,等於說毛利率比較高的一部分沒有進上影的賬。”李先文這樣分析兩種模式,這也能很好地解釋為什麼萬達的毛利率幾乎是上影的一倍。從財報數據來看,2011年-2013年,上影股份分別實現營收4.14億元、4.73億元和5.78億元,同期分別實現凈利潤8492.61萬元、1.04億元和1.39億元,公司主營業務毛利率分別為36.84%、35.79%和32.02%,電影放映業務毛利率下滑是主要原因。而萬達院線,2011年-2013年分別實現營業收入22.09億元、30.31億元和40.23億元,同期分別實現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3.05億元、3.88億元和6.03億元。從毛利率指標來看,萬達院線的盈利能力仍在不斷提升,2011年-2013年,毛利率分別為64.60%、64.86%和66.04%。從財務數據看,萬達營收幾乎是上影的十倍,凈利潤是上影的近6倍,毛利率為上影的2倍。從雙方的營收構成看,萬達分為“影片票房收入”、“賣品收入”和“其他”,2013年,在主營業務中,萬達院線的“影片票房收入”為30.87億元,占比77%,包含售賣爆米花在內的“賣品收入”約為4.78億元,占比12%,賣品收入占比呈不斷攀升之勢。因為是加盟模式為主,上影的營收構成相對復雜,包括“電影放映收入”、“電影發行收入”、“賣品收入”、“版權收入”、“管理服務收入”,其中2013年電影放映收入3.87億元,占比79%,賣品收入3199萬,占比約7%,總體呈增長態勢。從影院分佈的區域來看,上影主要以上海為中心,占據上海的優勢地段,其中在上海市場中的份額連續三年接近50%,並逐步拓展在其他地區的份額。目前,上影資產聯結影院已拓展到全國12個城市。此外,公司已在江陰、湛江等地設立影城子公司,將穩步拓展公司的資產聯結影院規模。與上影相比,萬達影院佈局范圍更廣,主要進駐在萬達廣場中,隨著萬達商業地產的佈局而擴張,至今,已經進駐到全國70多個城市中,以北京為重心,已經滲透到二三線城市。上影尷尬:全而不強“上影股份涉及的部分其實蠻多的,但沒有哪一個環節是非常強的,比如像票房、貨品、分佈區域等都排不瞭第一,因為國企的背景,什麼都能做,等於打瞭一個包,上市也是可以的。但沒有哪一個是最強的。”一位在影視行業投資多年的投資人這樣告訴理財周報記者。“上影的核心競爭力,也就是它是國資背景,和廣電總局的關系也好一點。”一位媒體行業的分析師對理財周報記者直言。但上影股份在招股說明書中將自己的優勢就歸結為:(1)形成完整發行放映產業佈局,具有垂直一體化的協同發展優勢;(2)在各個業務環節均具備較強的市場競爭能力;(3)擁有長期的專業化運營經驗;(4)院線及自有影片進入全國重要票房市場,具區位經營優勢;(5)擁有良好的品牌形象;(6)形成多層次、專業化的人才儲備。藝恩咨詢的分析師楊洋將上影股份的核心競爭力歸結為以下兩點:一是完整的產業鏈架構,制發放一體,故事片、電視劇、影視片、紀錄片等多片種,影視基地、後期制作、院線;二是國企資源優勢。與上影相比,業內人士似乎更看好萬達院線。“萬達優勢在於其院線為資產聯結型,所有影院可完全實現"四個統一"即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發行放映機制,而加盟型院線做不到。這為萬達自己的片子奠定瞭排片保證。而上影以加盟影院為主,院線自主權不大,此外賣品、廣告、場租等收入也受影響。萬達影院背靠萬達集團商業地產優勢,以萬達商業廣場為主導、以萬達影城、萬千百貨、萬達酒店為側翼的高速發展模式,能夠為萬達影院形成觀影導流,這是上影股份所不具備的核心優勢。”楊洋這樣告訴理財周報記者。此外,萬達不隻是影院院線,萬達集團旗下萬達影視是集制作發行於一體的影視公司,目前已經制作發行瞭一些片子,如《北京愛情故事》、《警察故事2013》、《催眠大師》等。“萬達院線在上遊的投資還是很多的,實際上他們掌握瞭渠道、掌握瞭終端,對上遊是有一個很強的溢價能力的。假如一部電影有萬達的投資的話,對萬達院線來說,就等於吃瞭一顆定心丸,最起碼萬達會幫他去排片、推廣等,使得票房有保障。”在影視投資多年的李先文更看好萬達,而且他在投資圈投過的包括電影電視劇萬達投的也不在少數。盡管萬達並沒有把這塊業務包裝上市,但從王健林對文化產業的雄心不難想象,未來的萬達影院成為全產業鏈業務指日可待。2013年動工的青島東方影都就是一個起點,這是萬達集團在青島投資500億元建設的全球投資規模最大的影視產業基地。除此以外,2012年,萬達收購AMC公司,意味著萬達將同時擁有全球排名第二的AMC院線和亞洲排名第一的萬達院線,成為全球規模最大的電影院線運營商,占有全球行業10%左右的市場份額。這些資本運作都極大地增強瞭萬達在院線的競爭力。“萬達最大的核心競爭力還是它伴隨著大型的Shopping Mall和商業廣場,這種商業廣場的發展路徑使它得到瞭核心競爭力,這是由它的商業模式決定的。”李先文補充道。他認為上影股份的加盟模式還面臨著不確定的因素,比如加盟的影院不願意再與上影合作等等。對於未來雙方的業績上升空間,李先文認為,萬達院線的模式比較簡單,直營模式就是靠擴張帶來復制性收入,往上遊延伸可能帶來更多的收入。對萬達來講,這方面也可以做,才是真正的全產業鏈。而上影股份應該多做直營,直營的毛利率高,能提升整體毛利率。“上影畢竟是國企,體量可以,但地域性過強,萬達是伴著商業地產走,按道理來講,它的想象空間和UP值,我個人覺得可能會高一點。如果讓我來買股票的話,我肯定買萬達的。當然要看估值,萬達的想象空間和業務的紮實程度絕對要高於上影。”李先文這樣對理財周報記者說道,如果不是因為萬達的投資成本過高,李先文也會投資萬達,畢竟萬達背後已經潛藏瞭10傢PE。而李先文仍在關註影院投資,考察過一些三四線的影院連鎖項目。與影視公司不同,院線的估值是怎樣的呢?“估值就還是會按照文化產業來估值,估值會相對較高。如果到時是第一股的話,估值就會更高瞭。發行市盈率應該在20倍到30倍之間”,李先文這樣告訴理財周報記者。而鄭平則持更加保守的觀點,他認為估值在15倍左右。所以無論是民營還是國企,都在爭搶“院線第一股”。但是即使能夠實現成功上市,院線股也要經過一個煎熬的過程:一個方面是募集資金瘋狂地去擴張影院,另一方面則是面臨著上座率不高的尷尬,目前全國影院平均上座率僅有15%左右。而且一個新建影院的盈利周期一般是3年到5年時間,如果8年還不能盈利,基本就很難盈利瞭。這意味著擴建新的影院會侵蝕原有的利潤,甚至有可能轉贏為虧。“這個是財務性的指標,但總體價值還是會更大的,就跟互聯網的道理一樣,首先還是要擴張,目前還處於在跑馬圈地的階段,因為要占據一定的資源。”李先文這樣對理財周報記者解釋道。不管怎樣,“院線第一股”的懸念及未來的發展前景還有待時間揭開。(更多獨傢報道請關註新浪微博@理財周報,微信公眾號money-week,以及在蘋果商店及其他應用市場下載理財周報APP)
新聞來源http://news.hexun.com/2014-04-28/164306965.html
房屋貸款轉貸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